close

偏食與口腔感覺異常

作者/王道偉

常有家長跟語言治療師抱怨孩子的偏食問題,像是:
「我的小孩這個不吃,那個不吃,實在拿他沒辦法。」
「每次只要給他吃青菜,他就會把整口的食物都吐出來,甚至嘔吐。」
「這麼偏食,我真的很擔心他以後會營養不良。」
「他只吃泥狀的東西,一點點硬的東西都不碰,如果硬是放進他的嘴裡,他就連咬都不咬就吞。」
....
每次聽到家長這些無奈的傾訴時,腦海裡總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一幅在餐桌前上演的「食物進攻保衛戰」:
畫面裡,大人、小孩彼此你來我往,一口接著一口地循環著僵持、威嚇與妥協,原本應是融洽溫馨的飯廳,卻籠罩著不愉快的低氣壓。可是,吃飯不應該是如此的不快樂,不是嗎?是什麼讓原本的愉悅變了調?

偏食乎?口腔感覺異常乎?
有些父母對孩子不肯好好吃飯或不愛吃某些特定的食物解讀為:「就是因為他偏食嘛!」;也有的人會說:「那是不是因為他的口腔感覺異常?」這樣的大帽子一扣,甚至用的是如此學術性的字眼來描述孩子,不禁令人驚訝,畢竟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人生大事被這樣戒慎恐懼地看待,總是讓人覺得不舒服。

其實孩子在進食上不配合,並不能只是貼個偏食或口腔感覺異常的標籤就可以了事的;而偏食和口腔感覺異常也不能因為孩子一時的表現,就做出明確的分界。相反的,我們應該先靜下心來看看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再探究一些學理和策略的應用模式之後,儘量努力試著讓每一頓飯能回復洋溢愉快和分享的原貌。

首先,要與大家分享的是為什麼有偏食的現象產生?再進一步介紹什麼是口腔感覺異常?在兩者之間又有什麼樣的相同與相異之處?如果小朋友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卻沒有積極處理的話,會發生怎樣的後果?然後再對不同現象,就其不同成因提出一些粗淺簡單的建議和解決方法供大家做參考。

孩子為什麼偏食?
從幼兒的發展過程來看,以食物型態而言,從嬰兒期開始,寶寶所吃的東西幾乎都是液狀的母奶或牛奶及營養添加物等流質食物,它的味道、形態、色彩、溫度及觸覺上都比較單一、少變化。到了孩子大一些,雖然有副食品的加入,但仍是比較單調;可是隨孩子愈來愈大,食物的多樣化取代了原來的單一,孩子在這個時期也開始會表現出對外在事物的喜好與厭惡,加上如果在這段時間裡環境中出現了不好的示範或經驗,都有可能造成小朋友有偏食的表現。

舉個例來說,家中如果有兄姐都不吃蔬菜,那麼那位最小的孩子可能就有樣學樣,對蔬菜敬謝不敏。也有的可能是在吃東西的過程裡被菜梗噎到或魚刺扎到,而造成不願再吃菜類及魚類的情形。另外,像被食物燙到、東西味道太苦、太酸等負面經驗,都會成為偏食的原因(因為懼吃心理的偏食)。

偏食的成因有這麼許多,看來,只是簡單的偏食問題也需要在平日就仔細地去留意避免。如果我們不去處理偏食會有什麼結果呢?營養不均衡是眾所週知的可能後遺症,有時會影響孩子的體能、免疫系統,組織結構變差,白血球減少,消化道中的黏膜抗體也減少,「體弱多病」便是對此類孩子最貼切的形容。

*改變偏食的策略*
針對偏食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以下僅提供一些方法來做為改變偏食行為的策略。
改變孩子對食物的刻板印象

*烹調方式的改變:原本切長條的可以切成小塊;原本涼拌的改以燉煮,使食物較易入口。

*將食物的刻板印象打破:將食物做成孩子喜歡的造型,或者打成汁,利用不同的方式將食物呈現的形象改變,找出吸引孩子的型態。

*與孩子喜愛的食物做適量的搭配:嘗試將孩子原本不喜歡的食物與喜歡的食物相互搭配,改變孩子對該項食物的看法與接受程度。

*去除怪味:例如羊臊味、魚的土味、內臟的腥味,以及青椒、苦瓜、香菇等特殊的味道,都可以藉由一些處理的技巧將味道去除,使食物變得較易於親近。

*讓孩子從用餐的的過程中發掘樂趣*
*設計一些遊戲:可以加強小朋友對不同食物的認知和了解,也經由遊戲中的操作過程,加強他們的主動意願和接受程度。食物的製備過程參與可以是不錯的選擇,邀孩子一起煮飯,藉著活動增加小朋友的參與感和成就感,更可以在過程中交換菜色,互相分享,用自然的方式少偏食的出現,同時建立對不同食物的興趣。另外,例如「再來一碗」的遊戲,可以在碗底放個不同顏色的菜,當小朋友吃到碗底朝天看到它時,便誇張地驚呼:「恭喜你抽中再來一碗!」,好玩的情境和期待的心情,會誘使小朋友吃下足夠的量。

*給予適時的關心和同理心:有時候孩子食不下嚥並不是偏食的緣故,如果一再的勉強要求,也會弄得他們不舒服,不如試著站在他們的立場去瞭解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否則會讓偏食和拒食的行為更加嚴重。

什麼是口腔感覺異常?
每一個人的身體都有著不同的感覺接受閾值(Threshold)。在閾值範圍正常的狀況之下接受外界的訊息是舒適安穩的,然而每個人的閾值高低不同,如果閾值太低的話,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便會變得太過敏感,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感覺都有可能造成個體感受到過多而不適的量,因而在行為上有反應過度的表現。反之,如果閾值太高,就會使個體變得對刺激反應有些遲鈍,即使給予大量的感覺刺激,個體都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而對外界沒有回應,這種對感覺訊息的過與不及的表現,統稱為「感覺異常」。
「感覺異常」可以依反應的強弱不同,細分為四個大項來說明:

一.反應過度(Hyperreaction):在閾值低的情況下,我們會對一些很平常的刺激出現過度的反應,例如在緊張時(閾值同時下降),可能會被一個普通的呼叫聲嚇到;一個口腔感覺異常的人,可能容易在喝第一口溫水時被水溫嚇到。另一種情形則是經驗被剝奪之後,再度經驗到本來可以接受的事物時,卻不能像之前一般接受,甚至拒絕。例如,一個用胃造廔或鼻胃灌方式進食的小朋友,因為由口腔進食經驗被剝奪,到後來再度使用口腔進食時,對食物的感覺有時就表現排斥,可能在吃東西的時候,食物一入口便有驚嚇的反應而不肯吃。

二.反應不足(Hyporeaction):和反應過度的表現剛好相反;個體對外界的刺激,表現漠不關心或沒有反應,這樣的情形有可能會出現在服用了抗癲癇藥物之後的患者身上;或是肌肉張力太低而對外界沒有反應的孩子。這樣的小朋友,可能在食物放在口邊了都還不張嘴去吃,或者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而沒有張口的動作。

三.感覺防禦(Sensory Defensiveness):這也是反應過度的一種;這種個案對感覺刺激的接受與分辨的能力上有所排斥,可能與不愉快的經驗有很大的關聯,而且這樣的經驗常伴隨著驚懼和害怕。因此,只要在周遭環境中出現了不愉快的經驗或負面感受時,他們會直接地使用本身可以控制的行為去表現或回應那種不好的感覺(例如有時可能會出現大聲尖叫、自我刺激行為、不停咬手甚至生氣等)。有些感覺防禦的個案會出現流口水而不自覺的情形,乃是因為口水流下的感覺對他們而言已經被排除在警覺的範圍之外,因而對流口水會忽略不理會,而且當別人幫他擦口水的時候,會不願意被碰觸他的嘴巴周圍。

四.感覺超載(Sensory Overload):我們的身體隨時不斷地將來自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的感覺訊息傳至大腦,大腦通常對於傳入的訊息會加以整理過濾,找出我們需要去做出回應的感覺(例如,我們會忽略環境中不必要的噪音而能專心聽人說話);有些個案因為神經的過濾系統出了問題,不能對感覺訊息整理過濾去蕪存菁,以致對太多的感覺訊息都要處理做反應,而顯出分心、注意力不集中,。

*口腔感覺異常的處理方法*
一、口腔感覺的反應過度(Hyperreaction):對於這一類的孩子,我們應該提供一個安穩平靜的用餐環境,在食物的設計上也要力求單純,少用有特殊味道的食材,並用正向鼓勵的方式與他互動。

二、口腔感覺的反應不足(Hyporeaction):這類孩子需要的是一個較多變化的進食環境和氣氛,在食物的設計上也可以稍微加重些味道,以提高孩子對外界刺激做回應的比率和機會。

三、感覺防禦(Sensory Defensiveness):同樣要在用餐環境和食物內容上給予安全穩定的感覺,儘量增加正向滿足的經驗以減少他們的不舒服;另外對於感覺防禦嚴重個案,治療師評估後,可以適當提供口腔按摩或口腔刺激來統整其正常的口腔感覺。

四、感覺超載(Sensory Overload):儘量減少外界不相干的刺激,以便孩子減去處理多餘訊息的時間來專注於進食上。

~結語~
吃是人生的大事之一,它影響一個人營養的攝取、身體健康,進餐時的互動更是家人相處、幼兒學習互動禮儀的重要契機;嬰兒從出生後只能以奶瓶進食牛奶(流質),到發展出吃固體食物且可以獨立進食的能力,就是嬰幼兒口功能與進食能力的重要發展。許多發展障礙幼兒,由於腦部功能的障礙、動作發展的受限、認知學習的困難或進食經驗的缺乏,使發展障礙幼兒在口功能及進食能力發展上容易有問題,所以,對發展障礙幼兒的餵食指導與口功能問題的處理,是早期療育服務的重要課題。一般而言,如何吃出健康、吃得愉快,可以從食材的選擇、菜色的安排、進食的情境等等稍加費心,讓「吃」成為皇帝大的事。以下幾個原則供參考:

1.食物的選擇上應注重營養均衡
2.菜色的安排,要考量色香味外,更要提供不同質感的食物(例如:軟質食物、固體食物、液體食物)來增加孩子處理不同食物的經驗。
3.創造溫暖的進食情境,父母可以利用每天一起吃飯的時間,讓親子關係更密切。
4.對於特殊需求的個案或在進食上有嚴重問題的小朋友,在餵食的技巧及口功能的處理上,應與語言治療師討論,並將治療策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聽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